搜尋此網誌

翻譯飲食資訊

註冊中醫師解說: 實火? 虛火?



在中醫角度,人體由陰陽平衡維持,陽代表能量和溫暖,若陽多便形成【實火】。 陰代表休息和涼快,若陰少便形成【虛火】。


【實火 - 陽氣高於陰氣,陽氣太多】

症狀
‧容易煩燥
‧面色火紅、多眼垢
‧口乾口苦
‧鼻及額頭多見爆瘡
‧舌質紅、苔黃厚
‧小便濃黃、氣味重
‧大便秘結

元兇
‧天氣炎熱
‧經常戶外工作
‧體力勞動大
‧經常吃辛辣燥熱食物如薯片、炸雞及麻辣火鍋

降實火
‧服用清熱解毒及降火的藥物或食材 (如綠豆、馬蹄、西瓜等)
‧服用馬蹄蓮藕粥
‧飲用銀菊露等涼茶


【虛火 - 陰氣下降、陰氣不足,但陽氣屬正常水平】

症狀
‧心煩失眠
‧夜睡有汗
‧兩面顴位潮紅
‧雙手手心、雙腳腳心及胸口感到煩熱
‧口燥咽乾
‧舌紅苔少或光紅無苔

元兇
‧夜瞓
‧壓力大
‧運動少
‧長期逗留在冷氣地方
‧久病或手術病人

降虛火
‧服用養陰清熱食材 (如梨、甘蔗、無花果、玉竹、水魚等)
‧焗花旗參水

以上資料由註冊中醫師彭明慧提供。

營養: 鈉



鈉=必需?

鈉有助維持體內細胞外液和酸鹼的平衡,亦是神經傳送和肌肉收縮方面的必需元素。

根據世界衞生組織(世衞)建議,一名成年人每天需要 2000毫克鈉,即約相等於一平茶匙食鹽(~5克食鹽)所含的鈉分量。

腎臟負責調節人體內鈉的分量。當體內鈉水平偏低時,腎臟便會貯存鈉;當鈉水平偏高時,則會在尿液中排出多餘的鈉。

腎臟有時候不能排出足夠的鈉,往往會令鈉和體液積存在體內,因而可能引致高血壓。近年的專家報告均指,鹽和鹽醃的食物可能增加罹患胃癌的風險。


鹽=鈉?

從科學角度來看,食鹽不是鈉。食鹽指一種稱為“氯化鈉”的化合物,當中鈉佔40%,氯則佔60%。每克食鹽含0.4克(即400毫克)鈉。

食鹽只是我們從膳食中攝取鈉的其中一個來源。在烹調和進食期間使用食鹽而攝入鈉的分量,可能遠低於來自加工及預製食物中的含鈉防腐劑 (“亞硝酸鈉”及/或“硝酸鈉”) 、調味料 (“谷氨酸鈉”/ “味精”)、豉油、蠔油、湯精、調味鹽及調味醬料。


如何減少鈉攝入量?

1. 少吃加工及預製食物,改吃新鮮農作物及肉類。

2. 選擇未經醃製和沒有預先調味的冷凍農作物及肉類。

3. 在配製食物時改用天然食材或香草香料代替調味料,中式的有薑、葱、蒜頭、辣椒等;西式的則有芫荽、香茅、迷迭香和薄荷葉等。

4. 食物配搭上增加多款食材,提升食物層次,例如炒粉絲時,可加入芝麻和合桃,增加口感和味道,或加入菇菌或蝦米煮娃娃菜等。

5. 烹調時可以多種配搭,如肉配菜、海鮮配菜等組合,亦有助減用調味料。

6. 拿走餐桌上的鹽瓶,無需額外下鹽。

7. 鉀有助將體內過多的鈉排出體外,多進食含鉀質豐富食物如薯仔、番薯、番茄、菠菜、香蕉、豆類和乳酪等「解鈉」。

註冊中醫師解說: 鬱悶煩躁




從中醫學角度分析,秋燥傷肺,導致肝氣鬱結,情緒低落症狀 (e.g. 多愁善感、悲觀抑鬱、失眠)。同時,肺氣差會影響肝經運行不暢,引起肝氣鬱結,令人出現身體兩側、乳房及小腹脹痛不適,緊張時會胃痛等症狀。過度鬱結更會化熱,引致煩躁易怒,大怒也會增加中風的危機。肝經運行不暢,更可增加乳腺增生、有腫塊,甚至患乳癌及肝癌等風險。所以秋天重視情志養生,補肝氣及補肺氣。

心理上:
1) 凡事要保持樂觀
2) 收斂情緒,避免大起大落,緊張焦慮

生理上:
1) 多吃滋陰潤肺食物,如杏仁、百合、雪耳、蓮藕、蘿蔔、雪梨及蜂蜜等食物
2) 進食酸味食物,如蘋果、檸檬、蕃茄、石榴、奇異果
3) 減少食用蔥、蒜、辣椒等辛辣食物
4) 早上食粥有健脾補肺氣功效,如栗子粥、百合蓮子粥、番薯小米粥
5) 泡飲一杯「疏肝安神茶」[玫瑰花、菊花及合歡花各2錢]
6) 煲「沙參玉竹湯」飲用

沙參玉竹湯
適合人士:咳嗽、咽喉乾痛及心煩失眠人士
不宜人士:脾胃虛寒如怕凍等人士

材料:
沙參 4錢
玉竹 4錢
麥冬 3錢
百合 3錢 (放入水中浸泡)
蓮子 3錢
枸杞子 3錢
雪耳 3錢 (放入水中浸泡)
蜜棗3粒
瘦肉 適量 (洗淨众水)
水 1公升

做法:
大火煲滾所有材料。煲滾後轉中小火,煲約2小時,加入適量鹽調味即成。

7) 不宜進行劇烈運動,以免過度疲勞及出汗
8) 早晚進行1次穴位按摩

a. 印堂穴:額部、兩眉頭中間
用食指或中指每次按揉穴位20下,有疏肝、寧心安神及去煩躁作用
[用於肝鬱導致的失眠,幫助入睡]

b. 三陰交穴:小腿內踝尖直上3吋位置
用拇指每次按揉穴位20下,有疏肝、解鬱、養肝血、補脾氣及滋腎陰作用。當肝氣運行暢順,就可減少鬱悶。

c. 睛明穴:內眼角稍上方的凹陷處
每次按揉穴位20下,可改善秋天眼睛乾澀、緩解眼睛乾燥等症狀。


以上資料由註冊中醫師曹瑋雯提供。